互联网交换中心作为连通不同网络的集中交换平台,具备接入主体多、灵活扩展性佳以及便利业务创新等特性。它在数字时代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关消息显示,上海首个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临港揭牌并投入运营。
12 月 20 日,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在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并启动运营,这意味着又一重要的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在上海落地生根,进一步筑牢了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网络根基。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朱芝松出席揭牌仪式,并为该中心揭牌。
互联网交换中心犹如在 “信息高速公路” 上增设的 “立交桥”,它能实现 “一点接入、多点联通”,可被视作 “信息高速公路” 上的 “立交桥与环岛”。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正式批复浙江杭州、宁夏中卫、深圳前海与上海临港四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IXP)试点。而 12 月 20 日在临港新片区成立的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是上海首个且唯一的此类中心。
上海市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郑荣良介绍,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以 “上海全面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 为目标定位,在运营模式、接入类型、新老交换中心互动以及交换中心业务这四个方面展现出创新特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在致辞中提到,在上海开展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有助于就近快速疏导各类网络流量,提升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互联网效率与性能,优化完善我国互联网顶层架构,进而更好地推动网络资源的开放共享,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与生态,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处处长黄先斌透露,在全新的运营模式下,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已收到阿里巴巴、腾讯、携程、小红书、东方有线、优刻得、网宿科技、万国数据、有孚网络、商汤科技、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 19 家企业的接入意向确认函。当日,部分意向企业现场与上海市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签约。此外,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运营主体股东单位和重点支撑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上海电信正式启动部署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互联网域名 J 根镜像及服务平台。
该中心对临港新片区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
据悉,当下全球互联网交换中心发展迅猛,总数已超 921 个,分布于 145 个国家和地区,且逐渐向非洲、拉美等新兴区域拓展。全球已有 8 家大型交换中心的接入网络数量超 500 个,16 个交换中心的承载流量超过 Tbps 量级,国际主流交换中心流量年增长率超 20%。
早在 2000 年前后,我国便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率先设立骨干直连点和互联网交换中心(NAP),后续又新增 13 个骨干直联点,实现了互联网骨干层面的互联互通。自 2019 年起,我国开启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工作,旨在探索推动本地区域级网络互联,提升网间互通性能,以满足数字时代业务发展的需求。
此次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落地临港新片区,与临港新片区 “五自由、一便利” 的制度创新体系相契合。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孙筱和表示,作为上海首个且唯一的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它能够通过网络资源的互联集聚,带动资金流、物流、商流、人才流在临港新片区汇聚,进而推动新片区的产业创新集聚。孙筱和还指出,“未来,高端工业制造、高频金融交易、互联网 + 等新片区重点产业的创新模式,都能在交换中心内部实现业务贯通,全面助力新片区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同时,交换中心自身也将借助新片区作为制度创新 “试验田” 的优势,通过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5G 行业虚拟专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融合互通,探索更多互联创新业务,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重要衔接点的作用。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书记吴晓华表示,新片区将以交换中心试点为契机,持续全力做好配套服务保障工作,在 “数字经济” 这一未来赛道上抢占先机,主动探索推进数据跨境流动、增值电信开放等对标国际规则的工作,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发展,让临港新片区持续成为充满活力的战略承载地和改革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