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财经观察网,财经观察,事无巨细!

银发生辉映法徽:栋察法务创新反聘退休法律人助力银发经济

资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古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当下中国银发群体焕发“第二春”的生动图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盘活老年人力资源、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焦点。近日,国内知名法律服务平台“栋察法务”率先推出“银晖法律志愿者计划”,通过反聘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从业者,组建公益法律服务团队,既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平台,又缓解基层法律资源短缺问题,成为银发经济与公益事业融合的创新样本。

政策东风:银发经济催生“老有所为”新机遇

2024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其中约1/4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资格,退休法律从业者超50万人。这些“银发精英”经验丰富、人脉广泛,却长期面临“退而不休”与“无处发挥余热”的矛盾。

“许多老法官退休后仍想参与案件调解,老律师希望免费帮弱势群体维权,但缺乏组织平台。”栋察法务品牌创始人梁栋表示,“我们搭建这个体系,就是要让法律人的‘夕阳红’照亮更多人的法治之路。”

机制创新:从“被动养老”到“主动赋能”

栋察法务的“银晖计划”并非简单返聘,而是构建了一套精细化运作模式:

1. 精准匹配“经验池”与需求端

平台根据志愿者专长(如民事调解、企业合规、普法宣传)分类建档,对接社区、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项目等需求方。72岁的原高级法官王建国退休后加入计划,半年内成功调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案件40余起:“比起跳广场舞,用专业知识帮群众解难题更有成就感。”

2. 构建“传帮带”生态圈

退休法律人通过线上课程、案例研讨等方式培训青年律师。某律所年轻律师张婷坦言:“老前辈们几十年的庭审技巧和人情洞察,是书本里学不到的。”

3. 数字化赋能“轻量就业”

开发适老化操作界面,志愿者可通过手机接单、远程咨询。81岁的退休检察官周芳依托平台累计解答农民工欠薪咨询200余次,“科技让公益没有年龄门槛”。

社会效益:小切口推动大民生

该计划实施一年来,已吸引全国6800余名退休法律人注册,累计提供公益服务超10万小时,直接受益群众达23万人次,其社会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1. 填补基层法治“最后一公里”空白

在云南某偏远县,退休律师团队协助当地司法局建立“移动法律服务站”,解决山区群众维权难问题;在江苏某社区,反聘法官主导的“家事调解室”使离婚诉讼率下降35%。

2. 降低中小企业合规成本

针对小微企业对劳动法、合同审查的需求,志愿者提供低价咨询服务。某餐饮店主刘先生感慨:“花300元就能请到退休仲裁员把关劳动合同,省下万元潜在纠纷损失。”

3. 重塑老年群体社会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显著降低。69岁的退休律师陈丽华在帮助农民工讨薪后说:“被需要的感觉,比退休金更让人幸福。”

未来展望:让“银发志愿”成为国家战略支点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专家指出,此类模式有望写入《银发经济促进法》草案,建议从三方面深化:

政策支持:对聘用退休法律人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建立“银发法律人才库”;

技术升级:开发AI辅助系统,帮助老年人高效处理标准化法律文书;

社会认同:设立“银晖法治奖”,提升志愿者荣誉感。

“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骏马奋老蹄。”随着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中国正探索出一条兼具经济价值与社会温度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之路。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服务日志中所写:“我们的皱纹里藏着法律的年轮,而此刻,正是它们重新生长的时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