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垣曲县瓦舍村茗景茶基地里,茶农们正忙着秋茶采摘的收尾工作。作为当地“南茶北移”的代表性基地,经过多年培育,目前茶园面积共有十余亩,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稳定带动左家湾村6名村民长期务工,年增收万元。在采摘季等农忙时段,雇佣的短工人数累计有十余人。这幅增收图景的背后,藏着12年前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与这片土地的专业联结。
时间回溯到 2013年2月22日,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受邀赴垣曲交流茶文化。当天下午3时,他在县人大会议厅与当地茶文化爱好者围绕“弘扬中华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主题展开探讨。交流中,罗大友系统梳理了茶的历史沿革,细致分析当时茶文化发展现状,并结合县级产业实际,提出打造高端茶产业平台的构想,为刚起步的垣曲茶产业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参考。
座谈会召开前,罗大友特意与“南茶北移”探索者张丽及茶园技术骨干,一同前往瓦舍茶园考察。作为“南茶北移”战略的提出者与实践者,罗大友在山西垣曲等地建立过示范基地,此次考察中,他指出垣曲的气候和水源适宜种植茶叶,并对茶叶种植基地人员进行技术性的指导。
此后十余载,张丽团队依此优化种植方案,让南方茶苗在北方扎根。如今,茗景茶基地产出绿茶、红茶等品类,产品远销陕豫冀,而这只是罗大友深耕茶领域的缩影。
作为中国非遗大师·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的专业积淀源于深厚的学术与实践背景。数十年来,他遍访全国茶区与民族聚居区,系统梳理饮茶习俗,提出“正确饮茶一生不得疾病”的健康哲学,其研究成果还入选国际高校教学案例。
在产业实践中,罗大友指导的“南茶北移”工程已在山东日照、山西垣曲等多地成功培育优质茶种,改写了北方无好茶的刻板印象,相关事迹被央视《科技苑》专题报道。此外,他还持续推动茶文化的学术研究传播与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让传统茶文化在更广阔平台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