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财经观察网,财经观察,事无巨细!

以赛促训 科技赋能: 新时代矿山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路径探索

资讯

—从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谈起

摘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的举办,不仅是对我国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的集中检阅,更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急救援领域坚持以赛促训、强化科技支撑、弘扬英雄精神的战略导向。本文以此次竞赛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蕴含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核心理念,系统阐述竞赛机制在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探讨科技赋能对于发展新质战斗力的核心驱动,并结合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和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等创新实践,展望我国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格局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军地协同;科技赋能;中医应急救援;新质战斗力

1 引言

2025年10月14日,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在山东济宁盛大开幕。这场规模创历届之最的盛会,汇聚了全国64支代表队、700余名顶尖救援精英,由应急管理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多部委联合推动,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大型国企协同承办,并有国际组织参与见证。这不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

本文将以此为基点,从理念引领、以赛促训、科技赋能、军地协同和中医融合五个维度,深入探讨新时代我国矿山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发展方向。特别关注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在构建一体化国家应急体系中的战略作用,以及中医比武和植物性饮食等创新实践在提升救援队伍健康保障水平方面的价值,为全面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和实践参考。

2 理念引领: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圭臬

应急救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此次竞赛的主题"淬炼生命之光、铸就先锋力量",正是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诠释。

"淬炼生命之光"意味着每一次训练、每一次竞赛,都是为了在真实事故现场能够点亮被困人员的生命希望。这要求救援队伍必须具备极限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精准判断能力和果断处置能力。竞赛设置的19个比赛项目,涵盖矿山、隧道、钻探、排水等多个专业领域,均遵循"贴近实战"原则,模拟井下火灾、瓦斯爆炸、透水事故、巷道坍塌等极端复杂场景。这种设计本身就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模拟演练,迫使参赛队员在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下,锤炼出在绝境中创造生机的过硬本领。

"铸就先锋力量"则强调了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党和人民"守夜人"的政治属性和使命担当。宋元明副部长强调"向英雄模范看齐",旨在通过竞赛树立标杆,激发全体救援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将赛场上的精湛技艺、顽强作风和团队精神,内化为日常战备的强大动力,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时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这种精神力量的塑造,是提升队伍战斗力的根本保证,也与军地协同中倡导的使命担当精神高度契合。

3 以赛促训:锻造专业化实战化救援铁军的实践路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器"不仅指装备,更指人本身。应急救援是一门高度依赖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科学。全国性技能竞赛成为"以赛促训、以训强能"的最佳载体,有效弥补了传统"师傅带徒弟"式训练缺乏统一检验标准和横向交流平台的短板。

3.1 竞赛作为检验训练成果的"试金石"

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同台竞技,其表现直接反映了各省、各企业在日常训练中的水平高低和方法优劣。通过竞赛可以发现共性问题,如对新装备的掌握程度、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流畅度等,为后续训练改革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问题导向。这种检验机制与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倡导的"联训联演"理念高度一致,都强调通过实践检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3.2 竞赛作为交流互鉴的"大熔炉"

700余名队员不仅是竞争对手,更是学习伙伴。在竞赛期间,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救援人员可以就战术战法、装备使用、案例复盘等进行深入交流。这种跨区域的思想碰撞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先进救援理念和技术的快速传播,实现全国救援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步举办的“矿山救援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展”,为这种交流提供了实体平台,让理论与实践、技术与需求直接对接。

3.3 竞赛作为激发战斗力的"催化剂"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和挑战极限的精神。竞赛营造的紧张氛围和荣誉激励,能够最大限度激发队员的潜能和斗志。这种在赛场上锤炼出的心理素质和拼搏精神,是无法在常规训练中完全复制的。当这些队员返回各自岗位,他们带回去的不仅是奖牌,更是一种"追求卓越、敢打必胜"的精气神,能够有效带动整个队伍的训练热情和备战状态。

4 科技赋能:发展应急救援"新质战斗力"的核心引擎

在宋元明副部长的讲话中,"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新质战斗力"被置于突出位置。这标志着我国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正从依赖人力和经验的传统模式,向人机结合、智能高效的现代化模式加速转型。

4.1 高科技装备的应用与展示

矿山事故救援面临环境复杂、信息不畅、风险极高的挑战。现代科技的应用正在改变这一局面:高精度探测机器人可以深入人类无法到达的灾区,实时传回内部结构、气体浓度、生命体征等关键信息;无人机可以快速构建灾区三维模型,为指挥决策提供直观依据;智能化的排水设备和大口径钻探装备能极大提升救援效率,为生命救援争取宝贵时间。此次竞赛本身就是科技应用的展示场,参赛队伍使用的装备从个人防护到大型机械,都体现了当前我国矿山救援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

4.2 数字化指挥系统的集成创新

竞赛中展示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救援现场的实时监控、资源调度和决策支持。这些系统通过集成各类传感器和通信设备,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网络,确保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指挥畅通。这种数字化指挥模式与军地协同中倡导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高度契合。

4.3 科技赋能的人才培养转型

竞赛也倒逼救援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从而真正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救援胜势。应急管理部组建七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参与救援1.8万余起,抢救遇险人员8000多人,创造了"教科书式的救援奇迹"。这些奇迹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应急救援的深度融合,我国的"新质战斗力"将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从"人海战术"向"精兵作战"的根本性转变。

5 军地协同:构建一体化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战略支撑

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作为国家战略,为矿山应急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体系支撑和资源保障。该计划涵盖军地人才就业创业、非农业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防恐及应急、农业生态、民族团结、植物饮食健康、国防教育七大领域,旨在通过未来五年的集中建设,构建军地协同、双向赋能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5.1 军地协同救援机制创新

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的召开,推动了军地应急协同能力的提升。大会重点探讨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安全、抢大险、救大灾、防大疫行动体系建设,建立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这种机制在矿山救援中尤为重要,通过军地的快速机动能力和专业救援力量,能够为矿山事故提供最快速的响应和最有效的处置。

5.2 军地资源整合与共享

通过组建军地应急救援总队,整合军地应急救援资源,形成常规与特种相结合的力量结构。常规力量负责一般性应急救援任务,特种力量则针对地震、洪涝、矿难等特殊灾害场景。这种分层级、专业化的力量构建提高了应急响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矿山救援提供了坚实保障。

5.3 军民技术双向转化

军地协同计划推动建立军地融合创新体系,加快国防科技创新成果向民用转化。例如,军用探测技术、通信技术和生命搜寻技术等在矿山救援中的转化应用,显著提升了救援效率和安全水平。同时,矿山救援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也可为军事行动提供参考,实现军民技术的双向赋能。

5.4中医融合:创新应急救援中的中国特色医疗救护模式

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首次纳入军地协同健康保障议题,探讨了植物性饮食在军事人员健康保障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举办中医比武活动,促进中医学习应急救援本领,将中医针灸、正骨、止血等传统技术融入现代应急救援体系。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这一理念在救援队伍的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药膳食疗和传统功法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救援人员的身体状况,提高应激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从源头上提升队伍的健康水平和作战效能。

6 结论与展望:迈向更高水平的矿山应急救援现代化

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国新时代应急救援事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深刻变革。它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遵循,以"以赛促训"为实践路径,以"科技赋能"为核心引擎,系统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应急救援队伍、怎样建设应急救援队伍"这一时代课题。

7.1 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竞赛机制成熟化: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已成为检验队伍能力、促进技术交流、激发战斗精神的重要平台,有效推动了救援队伍的专业化和实战化建设。

科技赋能成效显著:高科技装备和数字化系统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救援队伍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置能力,发展了应急救援的"新质战斗力"。

军地协同深入推进: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了一体化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为矿山救援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医融合特色鲜明:中医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创新应用,丰富了救援手段,提高了救护质量,展现了中国特色应急救援体系的独特优势。

7.2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我国矿山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持续深化以下几方面工作:

完善竞赛机制:推动竞赛常态化、制度化,使其成为队伍能力建设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拓展竞赛内容和形式,增加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演练,提升协同救援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救援装备的智能化、轻量化、模块化。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深化军地协同:健全军地协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和人才共建。加强军地联合演练和培训,提升协同救援能力。完善军地应急救援标准体系,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中医融合:深化中医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中西医结合救援模式。加强中医应急救护人才培养,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升救援队伍健康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矿山救援治理,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动中国救援标准和技术"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

淬炼生命之光,铸就先锋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支政治坚定、本领高强、装备精良、作风过硬的应急救援铁军,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 关于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8.

[2] 《中国军转民》编辑部.军地融合中社会力量的角色定位与实践探索[J].中国军转民,2024(05):45-48.

[3] 彭彬斌.家国担当写春秋——记军地事业践行者周玉春的赤子之心[EB/OL].环球日报,2025.

[4] 軍地一体联动 定期联训联演—军事--人民网[EB/OL].2020.

[5] 富国强军固长城――军队代表委员热议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_央广网[EB/OL].2024.

[6] 应急管理部:社会力量已纳入救援体系 将加强规范建设[EB/OL].

[7] 中国平安:探索打造应急管理“1+N”政企协作模式,守护美好家园-新华网[EB/OL].2022.

[8] 同心携手 合力迎战——国防动员系统组织力量持续奋战抗洪抢险救灾一线纪实之三[EB/OL].2023.

[9] 素食产业年产值突破 425 亿元 我国餐饮业晒出“植物美食菜单”_央广网[EB/OL].2023.

[10]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出色完成“2025年全区道路交通事故紧急医学救援暨医疗应急队伍大练兵”综合演练任务[EB/OL].2025.

[11] 江津区中医院:开展院前急救培训 为生命保驾护航[EB/OL].2023.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标签: